千年非遗赶“潮”出海:古技创新走入寻常百姓家|双林绫绢
新闻资讯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- 行业信息
千年非遗赶“潮”出海:古技创新走入寻常百姓家
发布时间:2023-04-19 作者:网络转载 来源:中新网

驱车驶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,经过一条小道,“双林绫绢”四个大字撞入眼帘,苍劲饱满。双林绫绢厂车间内,20多组老旧梭织机仍在生产,运转声此起彼伏。

“花者为绫,素者为绢。”绫绢,居于中国传统丝绸纺织品首位,被誉为“东方丝织工艺之花”。双林绫绢传统织造技艺,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。

史料记载,南朝刘宋政权时期,绫绢已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“拳头”商品,出口林邑(今越南南部)、扶南(今柬埔寨),以至天竺(今印度)、狮子国(今斯里兰卡)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。

20世纪80年代,17岁的郑小华进入双林绫绢厂工作。他还记得,经常有来自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专家,专程赶来小镇观摩师傅们手工做出来的仿古绢。

当时,双林绫绢厂生产的仿古绢先后“走进”故宫博物院、大英博物馆、克利夫兰博物馆、华盛顿博物馆等,成为博物馆修复古旧书画、丝绸文物的材料。

乡镇企业改制后,郑小华借钱买下双林绫绢厂的老厂房和技术资料,成立云鹤双林绫绢有限公司,走访老手艺人重拾绫绢传统织造技艺,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重放光彩。

“我们通过挖掘绫绢传统织造技艺,组建团队研制了古花绫、古耿绢等,推出仿宋、仿明清等一系列仿古绢,专门用于博物馆修补古旧字画和丝绸文物,全球95%左右的博物馆都是我们的客户。”郑小华说。

2008年,双林绫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成为北京奥运会证书的原材料之一。2022年北京冬奥会,双林绫绢再次被选为获奖证书用料,走向世界。

“此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,也给了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。”绫绢与奥运“结缘”,让郑小华看到了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希望。

流传数千年,双林绫绢身上,既有老底子的传承守业,也有与时俱进的审美创新。

2014年,郑小华的女儿郑依霏正式从父辈手中接力,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,通过互联网结合文创,为传统行业注入新时代力量。

郑依霏认为,被当下的市场和环境所接受,是传统行业生存下去的关键,“我们会根据全球各地博物馆的需求定制绫绢产品,同时研发出与当下更为贴合的绘画、装裱用绢,出口到日本、韩国等地,还有出口英国的绢类,则多用于墙纸装饰。”

曾经的绫用于书画装裱,绢代纸作画泼墨。如今,郑依霏和团队将当下的流行元素融进绫绢,开发台灯、屏风、团扇、风筝等文创产品,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绫绢。

“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双林绫绢产生兴趣,我们也与几家服装设计工作室进行合作,一起开发多元化的日常绫绢服饰产品,让绫绢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。”郑依霏说。

作为一名年轻传承人,郑依霏既骄傲又自豪。她坚信,历经几千年岁月沉淀的绫绢,未来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广,再次绽放属于她的独特魅力。


上一篇:花者为绫 素者为绢
下一篇:浙江湖州南浔绫绢匠人 冬奥只此“青绿”